群雄爭霸開啟!大疆量產車最快年內落地 華為造車真正對手來了?
2021-04-16 14:54:16
摘要:上海國際車展召開前夕,各路造車勢力已摩拳擦掌。繼華為自動駕駛技術全球首次公開試乘后,無人機巨頭大疆也宣布了“大疆車載”首款量產車型推進日程。
上海國際車展召開前夕,各路造車勢力已摩拳擦掌。繼華為自動駕駛技術全球首次公開試乘后,無人機巨頭大疆也宣布了“大疆車載”首款量產車型推進日程。
本周五(16日),大疆旗下智能駕駛業務品牌“大疆車載”官網正式上線,據知情人士消息,大疆車載已經在與車企合作交付中,搭載大疆智能駕駛系統的量產車最快于今年年內落地。
另據此前“大疆車載”官微發布的消息,品牌將在下周一(19日)開幕的上海車展上發布相關產品。機構此前曾預測,搭載該品牌產品的首款車型將于2024-2025年量產。
據了解,“大疆車載”專注于智能駕駛系統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服務下。在該品牌下,大疆將向客戶提供不同等級的自動駕駛功能的前裝量產業務,包括硬件方案、軟件方案以及硬件+軟件打包方案。
群雄爭霸時代開啟 大疆造車有何“大招”?
事實上,隨著華為、阿里等科技巨頭紛紛宣布駛入智能駕駛賽道后,造車領域已逐漸呈現出群雄爭霸的局面。而早在今年年初,即有媒體報道稱,大疆成立了工程團隊,致力于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對此,當時大疆方面對《科創板日報》記者回應稱,公司近期并未成立新的工程團隊。大疆一直聚焦研發創新,其中也包括在汽車領域發展前沿技術應用,這些工作已經進行了多年。
大僵此言不假。今年元旦,小鵬宣布即與大疆孵化的Livox覽沃科技達成合作,將在2021年推出的全新量產車型上使用其生產的小鵬定制版車規級激光雷達,Livox也正式成為小鵬汽車在激光雷達領域的首家合作伙伴。該款車型也已于近日正式發布。
對于大疆造車一事,華西證券劉澤晶團隊12日報告認為,大疆作為全球龍頭無人機廠商,在無人機技術領域深耕已久。而無人機產品本身是以視覺識別為核心,大疆作為視覺識別為核心的AI廠商切入智能駕駛賽道,是眾望所歸。
據上述報告分析,大疆在自動駕駛軟硬件方面均有所儲備:
1) 在視覺識別上技術先進: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無人機產品本質以視覺識別為核心,擁有障礙物識別、路線規劃以及持續跟蹤的能力,能夠平移到自動駕駛上,同時在視覺信息處理領域擁有先進技術,早前即已大眾宣布與其合作,在視覺信息處理領域開發自動駕駛技術,計劃于2023-2024年搭載上車;
2)激光雷達已達車規級:大疆于2016年內部孵化的激光雷達公司Livox已發布車規級激光雷達產品,除了小鵬,其合作伙伴還包括: 自動駕駛公司AutoX和希迪智駕;整車廠商東風汽車;專注卡車物流的圖森未來、一汽解放與京東物流等。且其無人機上運用的測繪級攝像頭與毫米波雷達或能平移至自動駕駛硬件能力上。
業務條線直接對線華為 互聯網巨頭誰將笑到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大疆曾強調,大疆車載不造整車,而是向客戶提供不同等級的自動駕駛功能的前裝量產業務,商業模式為向整車廠提供L2-L4的軟件或硬件解決方案,在業務條線上與華為呈現直接競爭關系。
巧合的是,就在媒體曝光“大疆車載”首款量產車型落地時間前一日,配備華為自動駕駛技術的北汽新能源極狐阿爾法S的HI版車型,在上海進行公開試乘,這也是華為自動駕駛技術全球首次公開試乘。
據了解,現場測試車輛的行駛情況較為平穩,在紅綠燈啟停、無保護左轉、避讓路口車輛、禮讓行人、變道等情形下均能實現城區通勤無干預自動駕駛。
據劉澤晶團隊分析,大疆與華為均能夠向整車廠提供完整軟硬件解決方案。而從能力對比來看:大疆視覺能力儲備深厚,自然形成自動駕駛技術,硬件方面有激光雷達加持。而華為傳統能力以電子電氣為主,在芯片、軟件算法能力上有深厚積累,硬件方面同樣有激光雷達加持。
不過,在當前已相當“擁擠”的造車賽道上,無論是華為亦或是大疆,要想分食更大的蛋糕,還需要面對更多來自互聯網造車新勢力的沖擊。其他互聯網巨頭中,深耕智能駕駛多年的百度Apollo,以及近期來勢洶洶的小米,都已虎視眈眈。
百度Apollo方面,作為Tier1時以自動駕駛軟件方案為主,此外與吉利合資成立集度汽車造整車,預計首款車將于2024年量產;小米方面,供應鏈整合能力為核心實力,自動駕駛算法自研,首款車型硬件產品將外采為主,并將全資成立公司造整車。
劉澤晶團隊2月20報告即指出,互聯網廠商紛紛入局智能駕駛市場,發力車載服務平臺與系統,意在搶占移動互聯網之后的下一個流量入口。
興業證券戴暢團隊1月14日報告分析認為,與車廠相比,在智能駕駛路徑選擇上,互聯網科技公司利用其在軟件算法方面的優勢,主攻無人駕駛領域,而傳統OEM和Tier1從輔助駕駛層級先行進入市場。
在科技企業紛紛入局智能駕駛市場,瞄準智能汽車市場的萬億美元市場空間的當下,劉澤晶團隊認為,看好大疆等巨頭入局后對產業帶來的積極影響,風口持續催化,產業加速落地。(《科創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