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源新聞網訊,10月31日,“2023國際儲能技術和裝備及應用(上海)大會”與2023“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和裝備及應用(上海)大會”即將拉開帷幕。
能源新聞網訊,10月31日,“2023國際儲能技術和裝備及應用(上海)大會”與2023“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和裝備及應用(上海)大會”即將拉開帷幕。 此次大會,環節眾多,各路政界人士、行業領袖、學術代表集聚一堂。 在開幕式上,眾多業界權威到場,其中包括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湯文侃,上海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臨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袁國華,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主席、SNEC光儲氫產業聯盟盟主朱共山,國家電網發展部二級顧問(正局級)、國網新能源云項目負責人劉勁松,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院士,華為數字能源智能光伏全球電站業務總監/CTO王國軍,天能控股集團副總裁,儲能事業部總裁王團維等。 以下為開幕式環節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蔣利軍先生的致辭: 蔣利軍: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 在這秋風送爽,五彩斑斕的季節里,非常高興與氫能行業的各位新老朋友再次相聚上海,參加SNEC第六屆國際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及裝備應用大會。在此,我謹代表會議主辦單位之一--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對本次大會的勝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各位參會嘉賓和業界同仁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的問候! 為應對氣侯變化的挑戰,發展氫能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目前氫能定位和作用日趨清晰,綠氫不僅僅是交通的部分替代燃料,而是構建低碳產業體系的基石。通過綠氫的工業應用,可以重構低碳工業技術新流程,加快低碳工業空間的新布局,通過綠氫的長時儲能和燃料應用,可以支撐可再生能源為主題的新型能源體系,保障能源安全。 近幾年在雙碳目標的驅動下,我國氫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機遇,繼去年發布氫能產業規劃后,今年4月,氫能產業發展布局協調工作會議又進一步提出了“拓展應用場景,逐步推動商業化發展”的要求。本月,又發布了《關于促進煉油行業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煉油行業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鼓勵企業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支持建設綠氫煉化示范工程,推進綠氫地帶,逐步降低行業煤制氫的目標”。以綠氫為源頭,以降碳為目標,近期以灰氫替代工業應用為主要應用市場,以重型運輸和分布式功能為主要的增量市場,初期區域化氫能商業應用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目前,我國已累計建成加氫站400余座,其中在營的有280座,居于世界首位。燃燒電池汽車累計保有量已經超過了13000多輛,居世界第三。其中,燃料電池商用車保有量居世界首位。去年,我國綠氫項目裝機容量達到了800多MW,占全球的33%,目前全國公布的綠氫項目已經達到60多個,并將在2025年前后先后達產。屆時,我國綠氫產業將達到60多萬噸每年。綠氫化工、氫冶金等大規模的氫能示范應用,正在新疆、內蒙等地相繼啟動,綠氫在工業的規模示范應用,將有效助力解決氫能當前制儲運環節面臨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加快用氫成本的下降,從而進一步加快綠氫供應鏈的建立,有力支撐氫能交通的發展。 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是中國科協主管的可再生能源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學術團體,協會始終把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服務黨和國家科學決策,服務科技創新作為協會的重要任務。為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實現202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目標,我們將攜手氫能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引領行業創新、發展之路。為推進全球能源革命,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現代能源體系為貢獻,共創氫能的新未來。希望大家能夠在這次會議上暢談交流,碰撞靈感,凝聚共識,共同為氫能產業的發展貢獻新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預祝大會圓滿成功,祝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注:本文系能源新聞網整理自“2023國際儲能技術和裝備及應用(上海)大會”與2023“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和裝備及應用(上海)大會”開幕式環節實錄,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