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迎135華誕,扶貧攻堅再創新高度
2017-07-28 12:00:38
摘要:7月26日,記者從紀念中國電力誕生135周年的“2017中國電力主題日”活動中獲悉,我國電力企業扶貧力度,再創歷史最高水平。
“截至目前,由國家能源局和國務院扶貧辦下達的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總規模達516萬千瓦,受益貧困人口766萬人。在助力脫貧攻堅中,電力企業成效顯著,應繼續發揮行業優勢,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巡視員曲天軍如上表示。
7月26日,記者從紀念中國電力誕生135周年的“2017中國電力主題日”活動中獲悉,我國電力企業扶貧力度,再創歷史最高水平。
電力扶貧創新高度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理事長楊昆在致辭中表示:“135年前的今天,上海外灘的第一盞電燈,照亮了中國的現代文明之路;135年后的今天,電力扶貧的縷縷陽光,正在照亮貧困百姓的脫貧之路。”
多年以來,我國電力行業的農網改造工程、光伏扶貧工程以及各種電力企業扶貧基金為我國貧困地區脫貧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電力企業也創造了我國精準扶貧的新模式。

據國家電網公司企協副理事長孫吉昌介紹,2016年以來,國網積極部署實施“國網陽光扶貧行動”,重點推進村村通動力電、光伏扶貧項目接網、定點光伏扶貧三大項目,取得重要進展。
“南方電網也在大力推進貧困地區的農網改造升級,認真完成485個扶貧點的年度脫貧任務,共計投入資金6695萬,直接脫貧4.2萬人。”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么虹坦言。
據悉,除兩大電網公司外,華能集團不斷探索扶貧工作新模式,以社會責任“管理提升計劃”和“工作推進計劃”為兩翼的扶貧援助工作機制,在解決藏區無電問題做出突出貢獻。大唐集團以產業扶貧和精準扶貧為重點,把解決邊遠地區生產生活用電作為扶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建設了一批風電、太陽能發電和集灌溉、防洪、發電為一體的水利樞紐項目。三峽集團認真開展定點扶貧、精準扶貧、援疆援藏援青等扶貧開發工作,幫扶川滇兩省部分少數民族按期脫貧。神華集團依托神華公益基金會開展各類扶貧救助、公益慈善活動,受益地區涵蓋31個省的2000多個縣,受惠總人數達864萬人。
“也應看到,我國部分地區貧困人口依然眾多,深度貧困的問題仍然突出,貧困人口建檔較弱,返貧現象時有發生。”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指出,“建議企業在布局時應考慮區域因素,向老、少、邊、窮和深度貧困地區安排更多投資。此外,在項目投資結構上,考慮給貧困地區貧困群眾一定股份,形成相對穩定的資產型收益。”
對此,中國華能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王文宗表示:當前發電企業處于改革攻堅期,與期望有所差距。部分貧困縣的資源稟賦與企業資源不匹配,企業仍在探索扶貧攻堅的有效方式。
光伏扶貧成主要抓手
據悉,全國范圍內脫貧攻堅已上升為國家意志,作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光伏扶貧發揮的功效愈發突出。
對此,李冶指出:電力企業深度參與的光伏扶貧,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培育了新產業,為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開展了新路徑,為貧困區用戶增加穩定收入提供了新手段,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每個參與扶貧的企業都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方法和經驗。
“國網積極打造國家光伏扶貧項目接網‘綠色通道’,累計投資19.7億元,完成國家光伏扶貧項目接網總容量614萬千瓦,項目惠及140萬戶貧困戶;并出資7.27億元對湖北、青海等定點扶貧縣建設光伏扶貧電站,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扶貧。”孫吉昌介紹。
中國華電集團公司戰略規劃部主任陳海斌也透露,“十二五”期間華電在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云南五省區投入扶貧資金超過2.7億元,努力改善當地電力、交通、教育等基礎設施條件,積極解決貧困人口實際困難。僅僅用了3個月就在海拔4800米的高原上建成9540千瓦的光伏電站,兌現了光明暖冬的承諾。
前不久,三峽庫區最大光伏扶貧電站在興山并網發電, 2400余貧困人口直接受益。
“光伏電站收益穩定持久,長達25年,不僅壯大了實體經濟,還將為200萬無勞動能力貧困戶,每年每戶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楊昆指出,“下一步,要做好光伏扶貧與定點扶貧相結合,精準到村,精準到戶,精準到人。”(i能源 作者: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