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油進口權開放迎來實質性突破。自7月23日商務部發布的《關于原油加工企業申請非國營貿易進口資格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來,已有山東東明石化等4家民企先后獲得了原油進口權。
原油進口權開放迎來實質性突破。8月25日,商務部發布公告稱,山東利華益集團和山東墾利石化集團符合進口原油非國營貿易資質條件有關規定。此前的7月份,這兩家企業剛獲得了350萬噸/年和252萬噸/年的進口原油使用配額。
前一天,山東東明石化和遼寧盤錦北方也獲得了原油進口資質。市場預期,今年已經獲得原油使用權的濰坊弘潤、亞通石化、寶塔石化等企業,都有望很快獲得原油進口權。
至此,改寫了中國長達十多年的石油進口壟斷歷史,地煉企業終于迎來“揚眉吐氣”的新時代。
打破上游資源壟斷,這也是中國即將進行的油氣體制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新疆啟動6個油氣區塊勘探公開招標、“三桶油”啟動混改等,油氣領域改革動作頻頻?!吨袊洜I報》記者了解到,由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牽頭制定的油氣體制改革總方案已經形成初稿,現正在完善中,該方案有望在年底亮相。
隨著中國油氣改革的紅利逐漸釋放,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上中下全產業鏈也將呈現出新的競爭合作格局。
地煉企業獲得原油進口權
這四家企業能夠獲得原油進口資質,源自7月23日商務部發布的《關于原油加工企業申請非國營貿易進口資格有關工作的通知》。
其中明確,企業不僅要有進出口經營資格、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這樣的基本條件,擁有一套及以上單系列設計原油加工能力大于200萬噸/年(不含)的常減壓裝置。也對煉油的綜合能耗、水耗等條件做出了規定。
值得一提的是,商務部也明確,這種進口資質并不是一張“永久牌照”。連續三年未開展原油進口業務的,將取消進口資格;提供虛假申報材料、原油進口使用與申報不一致、擅自對外銷售進口原油等情況一經查實,將暫停受理企業申報材料、列入黑名單,情節嚴重的,暫停直至取消資格。
就在短短的一個月之后,8月24日,商務部同意賦予山東東明石化集團有限公司和盤錦北方瀝青燃料有限公司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
按照商務部的要求,這兩家企業申請下一年度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進口必須嚴格遵守國家貿易管理政策。同時,商務部要求山東省商務廳和遼寧省外經貿廳做好服務和監管工作,將原油進口執行情況定期上報商務部外貿司。
在8月25日商務部的公示中,山東利華益集團和山東墾利石化集團兩家企業符合原油進口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條件,并將兩家公司的貿易人員簡歷進行了公示,公示期為7天。這已是第二批即將獲得原油進口資質的企業。
不久之前,東明石化、盤錦北方、山東利華益和墾利石化都獲得了國家發改委公布的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每年的配額分別為750萬噸、700萬噸、350萬噸和252萬噸。
據安迅思原油分析師張葉青的介紹,此前獲得使用權的地煉企業通過代理進口的原油,資金要先付現金給代理商,通過代理商再付匯給賣方。原油采購周期通常需要兩個月以上,企業資金壓力較大。
“地方煉油企業長期飽受‘無米下炊’的困境,如今使用、進口‘雙權’在握,可以說,地煉企業終于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一位專家表示,獲得進口權,企業就無需通過中聯油、中聯化、中海油、中化集團、珠海振戎等五家企業代理進口,通過獨立的直接進口可以減少程序,縮短貿易時間,也能降低企業的貿易成本。
市場預期,已經獲得了進口原油使用權的濰坊弘潤、亞通石化、寶塔石化等企業,也將通過商務部的進口資質審查,擁有原油進口權的企業將進一步“擴圍”。
油氣改革紅利加速釋放
原油進口權放開,地方煉油企業終于“如愿以償”地獲得了爭取了十多年的原油配額,這恰是中國開始開放油氣上游資源的一個特寫。
無獨有偶,7月初,國土資源部發布《新疆石油天然氣勘查區塊招標出讓項目公告》,對新疆的6個油氣區塊勘查進行公開招標,總面積為14975平方公里。按照條件,滿足境內注冊、最終絕對控股股東或最終實際控制人為境內主體、凈資產10億元的內資公司都可以參與投標。
這是中國首次將常規油氣資源進行公開招標,且未對企業的所有制做出要求。
長期以來,國內油氣資源被壟斷在“三桶半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長石油)的手中。本次新疆對上述油氣資源公開招標,國內油氣上游勘探開始向民營資本放開。
“這標志著以新疆為試點的油氣資源上游領域改革拉開序幕。”在中國經濟學會理事劉滿平看來,新疆能源產業涵蓋廣泛,讓新疆成為油氣資源上游改革試點首選,而這也為預判未來油氣改革方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線索,即油氣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上游的區塊壟斷。因為上游領域的壟斷制約著中下游市場化進程,不打破這種壟斷,民營企業沒有油源,油氣管網設施的公平開放難免成為空談。
今年來,中央多次定調“抓緊制定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一方案也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在電改后的另一項重要工作。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稱,方案已于4月份開始起草,現在已經基本形成了初稿。有望在九十月份修改完成后上報國務院。
8月27日,中國石油總裁汪東進在公司中期業績發布會期間對外透露,油氣體制總體改革方案制定工作,目前正在征求意見、修改完善階段。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油氣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打破上、中、下全產業鏈的壟斷格局,放寬準入、引入競爭,其中油氣勘探權開放、原油進口權開放、天然氣管網獨立等都將是本次改革的“重頭戲”。
8月11日,新疆最大的民營企業廣匯能源(600256.SH)公告稱,控股子公司新疆廣匯石油有限公司將參與本次招標。
能源機構卓創資訊分析師高健認為,隨著油氣資源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將享受到改革的“紅利”,而諸如廣匯能源、東明石化、寶塔石化的地方大型企業,將最先受益。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在地方煉油企業獲得“雙權”的同時,國際油價已跌破40美元關口,無論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面臨著能源價格低位運行、國內煉化產能過剩的新常態,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格局也將出現新的變局。
“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必然的,但就煉油企業而言,地煉獲得的進口配額仍很小,而且國家也要求企業使用進口原油的同時淘汰落后產能,很難很快會對中石化、中石油的銷售格局產生沖擊。”高健認為,現階段的沖擊多是地方煉廠,這種“洗牌”效應已經顯現。
記者也注意到,廣匯能源最近公布了與中石油、中石化等多項合作框架協議,將在油氣終端銷售等領域進行合作。這種“強強聯合”能否實現企業間的雙贏,是否將成為后期國企和民企油氣企業合作的范本,仍有待市場的驗證。(中國經營報 王力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