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氣候行動逐步從宏觀目標轉向具體實施,2025年紐約氣候周(Climate Week NYC)于9月底正式啟幕,成為全球氣候行動者匯聚共識、推動合作的重要平臺。
隨著全球氣候行動逐步從宏觀目標轉向具體實施,2025年紐約氣候周(Climate Week NYC)于9月底正式啟幕,成為全球氣候行動者匯聚共識、推動合作的重要平臺。在氣候周期間,世界經濟論壇GAEA項目、二十國集團基金會平臺F20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氣候學院可持續發展政策與管理研究項目邀請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北京市企業家環?;饡⊿EE基金會)共同支持舉辦了“預見未來——合作共建全球氣候行動”主題論壇,匯聚了來自政府、企業、學界和公益領域的代表。
作為全球綠色能源領軍企業,華寶新能受邀出席本次論壇,與聯合國全球脈動組織(U.N Global Pulse)亞太區辦公室主任Ahmed El Saeed、哥倫比亞大學氣候學院可持續政策與管理研究項目教授、首席研究員Christoph Johannes Meinrenken等重量級嘉賓同臺,共話生態保護背景下的技術創新與全球慈善協作。在論壇中,華寶新能圍繞“綠色能源如何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與“如何構建緊密聯盟推動可持續發展”兩大議題進行交流與分享,結合全球落地案例拆解自身在綠色技術場景化應用、跨界協作中的行動路徑,傳遞中國綠色企業在國際可持續議題中的實踐經驗,成為引發多方關注與共鳴的企業代表之一。
場景賦能:以綠色能源創新,助力全球生態環境守護
作為便攜儲能全球領導者和全場景家庭綠電開創者,華寶新能的產品自誕生便具備綠色低碳基因,其全場景家庭綠色解決方案更進一步打通戶外與家庭用電邊界,讓綠色電力覆蓋更多生活場景。依托綠色能源技術創新,華寶新能持續推動綠色能源再普及,讓普通用戶成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的參與者。
在生態保護議題中,王雪佳以華寶新能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合作為例,生動詮釋了綠色能源在生態保護中的應用價值。在全球氣候變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嚴峻形勢下,華寶新能與WWF攜手推進珍稀動物保護計劃,讓綠色能源成為守護生命的“隱形鎧甲”。在黑腳雪貂保護行動中,華寶新能捐贈的光充戶外電源為WWF保護團隊的戶外醫療車提供了安全、便捷且穩定的綠色電力,不僅保障珍稀動物保護工作順利推進,更減少碳排放,為維護自然生態環境注入力量。
此外,華寶新能還攜手可可西里生態保護協會,為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一線巡山隊員提供綠色清潔能源解決方案,為巡山隊員帶來安全、便捷且穩定的電力支持,有效減少偏遠地區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助力可可西里自然生態的長效保護。
不止于生態保護,在氣候災害救援場景中華寶新能亦始終堅守企業社會責任,在颶風、地震等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行動,向受災地捐贈應急電力設備,為當地搭建關鍵電力支撐,助力加快災后修復進程。
這一場場以綠色能源賦能生態保護、災害救援的生動實踐,是華寶新能堅定踐行“讓綠色能源無處不在”企業使命的實際行動,更是其“能源向善”理念的有力印證。
能源向善:以技術為紐帶,構建多方價值共創的可持續網絡
談及企業慈善協作對可持續發展的推動作用,王雪佳在論壇中表示:“企業層面的能源向善,不應局限于單一主體的零散投入,而應聯動環保機構、產業鏈伙伴及消費者,形成‘技術賦能、多方參與、價值共創’的可持續行動體系”。
截至目前,華寶新能已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國際救援委員會(IRC)等全球多家權威NGO組織達成深度合作,且連續三年斬獲國際知名可持續發展獎項SEAL Awards,以綠色能源技術為核心,將“能源向善”的理念融入公益實踐,在全球范圍內搭建起多元協同的公益實踐網絡。
在生產中,華寶新能聯動產業鏈上下游伙伴,將低碳理念融入生產全流程。如打造行業內首個“綠色工廠”,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優化綠色產品生產鏈路,讓綠色能源產品從制造端就具備低碳屬性;建設行業首個“零碳實驗室”,通過光儲微電網實現100%綠電運行,并開展符合國際I-REC 標準的綠色電力采購行動,降低外購電力碳排放;此外,華寶新能還將建設創新驅動、綠色環保的零碳產業園,協同上下游產業鏈攻克綠色能源技術瓶頸,推動零碳成果落地應用。
在產品端,目前華寶新能旗下已有18款產品成功通過國際權威第三方認證機構TÜV南德的碳足跡核查認證,使其能夠精準掌握產品全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表現,進一步減少高碳排放材料的使用,助推全產業鏈綠色升級。截至2025年6月底,華寶新能已售出的太陽能板累計為全球用戶節省約12.5億度電,減少碳排放達124.3萬噸,為全球低碳轉型進程貢獻出堅實力量。
當下,全球氣候治理進入落實階段,可持續發展不再只是理念疊加,更考驗執行力與協作力,讓環保慈善從“單一行動”升級為多方參與、價值共享的可持續事業。而該議題的推進,亟需更多像華寶新能這樣的“行動型企業”,深入真實場景、回應實際問題,推動解決方案規模化落地,讓中國綠色能源轉型實踐真正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