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軍:處置僵尸企業關乎供給側改革順利推進
2016-10-26 11:41:54
摘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而去產能位居首位。處置僵尸企業是能否完成去產能任務的“牛鼻子”,是當務之急。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簡稱“三去一降一補”)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而去產能位居首位。處置僵尸企業是能否完成去產能任務的“牛鼻子”,是當務之急。我國的實際情況是,完成今年的去產能目標形勢不容樂觀。國家發展改革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全國累計退出煤炭產能占全年目標的38%;據工信部數據,上半年鋼鐵去產能的量達到1300多萬噸,占今年目標任務的30%左右。時間過半,但完成的任務遠未過半。雖然近一兩個月進度有所加快,但難改形勢之嚴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去產能、處置僵尸企業任務完成情況關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順利推進。如何面對現實加快推進處置僵尸企業的步伐?為了找到答案,本刊獨家專訪了李佐軍副所長。
通過專項督查確保完成任務
記者:國務院總理李克強8月1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對鋼鐵、煤炭行業化解產能過剩開展專項督察。請問,國務院為何要開展此項專項督查?
李佐軍:首先,專項督查不是最近才采取的方式。近年來,國務院對一些比較重要的緊迫工作,都采取專項督察的方式督促工作的開展,最近兩年有很多行業、領域都采取了這樣的方式。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也采取這種方式,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從今年前七個月的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的
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都沒有如期完成任務,故采取了專項督查行動;另一方面,由于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是供給側結構改革排在第一位的重點任務,故需要通過督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年底如期完成全年任務,并通過這項工作來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任務的完成。另外,如果今年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完不成任務的話,有可能影響全社會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信心,因此國務院的專項督查也是要維護供給側改革的信心。
靠市場競爭難以完成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的任務
記者:為什么僵尸企業難以在市場競爭中自行退出?
李佐軍: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須先提一下淘汰僵尸企業的手段。實際上,去產能也好,淘汰僵尸企業也好,目前是將市場手段和行政手段結合在一起進行的。僵尸企業之所以難以退出,與這兩種方式面臨的難題有關。
記者:請具體說一說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面臨哪些難題或障礙?
李佐軍:主要是四個方面的障礙。一是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會影響地方政府的政績,會遇到地方政府的消極抵抗。因為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會減少GDP、工業產值,甚至財政收入。若不淘汰這些企業,或多或少會貢獻一些GDP、工業增加值,甚至財政收入;若淘汰了則意味著這些都沒了,相應的政績就減少了,這是很多地方政府不愿面對的。二是人如何安置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涉及到人如何安置的問題。安置人很復雜,需要解決安置資金、社會保障、人員穩定等問題。這是令很多地方和企業發怵的問題。三是債務處理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僵尸企業往往與很多金融機構存在大量的債務關系,一旦把它淘汰之后,這些債務怎么辦?同時,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問題顯性化,增加金融風險,這些是金融結構不愿看到的。四是還涉及到社會穩定問題。有些僵尸企業職工很多,其上下游企業也依賴著它生存,被淘汰之后,其職工就沒有工作了,部分職工會提出許多訴求,如果政府和企業滿足不了,他們就可能采取一些過激行動,影響社會穩定。
記者:我國采用市場化方式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為何效果不佳?
李佐軍:市場化方式去產能,就是由市場競爭來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一般在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如果某個企業資不抵債,就會遵循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被自動淘汰,無需政府出面。我國之所以出現了該破沒破、該淘汰沒淘汰的所謂僵尸企業,主要原因是市場規律失靈了,具體表現在有些國有企業本身就不是市場化的企業;一些民營企業也因為與政府存在一些不正常的關系,而難以按照市場優勝劣汰規則及時退出市場。
僵尸企業破產不易源于法治不健全
記者:依據我國公司破產法,僵尸企業可以通過法律途徑出清,但實際上,這一途徑也不容易走。請剖析其原因。
李佐軍:破產是處理僵尸企業的方式之一。在我國,為什么對這些僵尸企業采取破產方式進行處理比較難?除了前面說的影響政績、人員安置難、債務處理難和影響社會穩定等四個問題,還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企業破產面臨觀念障礙。中國人在觀念上不太容易接受企業破產,很多人認為企業不應該破產,俗話也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尤其是國有企業,認為自己是政府的企業、全民的企業,有那么多的職工,怎么能破產呢?于是在企業已成為僵尸企業后,也要千方百計地通過兼并重組,通過政府救助,通過銀行輸血等方式,將企業留存下來。二是,法治不健全,依法破產難。
破產是一種法律處置方式,需要經過很多法律程序。如果法治比較健全,大家都有法治意識,那么僵尸企業就比較好處理。但問題是中國目前法治還不健全,法治意識也不強,故對僵尸企業采取破產方式就比較難。
記者:具體講一講難在哪兒?
李佐軍:在法治不健全、人們法治意識薄弱的背景下,僵尸企業的相關主體遇到問題就不是首先想到去找法律,而是首先想到去找領導。尤其是國有企業就會主要強調企業的政治屬性和職工的主人翁地位,阻礙企業通過法律程序破產。因此,企業破產就很難。由于不按法律辦事,使得在淘汰僵尸企業的過程中很多矛盾難以解決,比如補償問題就因為沒有各方滿意的標準而難以落實。
堅定不移地處置僵尸企業
記者:針對東北特鋼集團債務違約問題,8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將堅定不移地處置僵尸企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一企一策。”這個表述應該如何理解?
李佐軍:一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表達了堅定不移地處置僵尸企業的決心。即不管遇到多大困難、有什么障礙,一定要按照中央的既定部署,堅定不移地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情況不一樣,不同企業的情況也不一樣,如果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和政策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的話,就不一定符合實際情況,因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才提出要“因地制宜,一企一策”,要按照各個企業的實際情況制訂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政策,并把工作做細、做深、做透。
記者:在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一企一策”的同時,是否還要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則?
李佐軍:是的。共同的原則就是中央政府已經出臺的關于鋼鐵、煤炭行業的去產能思路和政策。但是,須注意的是,共同的原則是針對全國的一般情況,一旦落到具體的行業、企業和地區,就一定要在遵循國家統一政策的前提下,緊密結合地方和企業的實際,制訂一些更具體、更有針對性的行動對策。
記者:請具體講一講哪些該全國統一,哪些要因地制宜、一企一策?
李佐軍:在一些大的原則上應該全國統一,比如說去產能過程中的能耗標準、環保標準、安全標準等就必須全國統一,不能各行其是。關于人員安置、債務處理等問題,各個行業和各個企業之間的差別就很大,就只能因地制宜、一企一策。
“公”與“非公”既不能厚此薄彼又要有所區別
記者:據媒體近日報道,國資委要公布345家僵尸企業名單。請問這345家是所有的僵尸企業嗎?
李佐軍:肯定不是所有的僵尸企業。僵尸企業國有企業中有,民營企業中也有。國資委公布的只是國有企業中的僵尸企業。這個名單一定是按照某些標準框定下來的,也不是包括了國有企業里的所有僵尸企業。
記者:在處置僵尸企業時,國有企業與非公企業應該掌握什么樣的原則?
李佐軍:總的原則是,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在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的過程中都應該遵循統一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搞不公平競爭,不能因為是民營企業就將其去產能的任務加重一些,也不能因為是國有企業就可放它一馬??傊?,要符合公平競爭的原則,要遵循統一市場的要求。但是,也要看到,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產能過剩的實際情況,及不一樣的產生原因,因而在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中要采取一些不同的針對性措施。
記者:請舉例說明。
李佐軍:民營企業之所以產能過剩、之所以成為僵尸企業,可能是企業與政府存在一些特殊的關系、可能與政府的過度干預有關。國有企業一般來說更容易出現大范圍的持續產能過剩,出現更嚴重的僵尸企業現象,主要是因為國有企業是軟預算約束的,政府對它常常是護愛有加。因此,在處理國企僵尸和非公僵尸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公平對待,不能厚此薄彼;另一方面要視具體成因,對癥下藥。
直面困難壯士斷腕除舊布新
記者:現在一些地區經濟下行壓力大,地方財政收入和就業形勢比較困難,這樣給去產能、處置僵尸企業造成了很大障礙,如何看待并破除這個障礙?
李佐軍:障礙是客觀存在的,有障礙不可怕。推進供給側改革、去產能、處置僵尸企業就是要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就是要壯士斷腕、除舊布新,就是要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所以,我們要承認和正視這些障礙,不要以為出現了障礙就不正常。
記者:怎么破除這些障礙呢?
李佐軍:我覺得可從以下六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下定決心,提高認識,凝聚共識。思想引導行動。如果不重視它,沒有形成共識,任何事情都難以辦成;如果決心很大,高度重視,各方形成了共識,就沒有破不除的障礙、解決不了的問題。
第二,要明確思路。針對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要制訂科學合理的思路和行動方案。只有思路對,才能事半功倍;若思路錯了,就會走彎路,就會成本高、效率低。
第三,要更多地依靠市場化方式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市場化的方式效果會慢一點,但它是相對合理的方式,后遺癥和副作用比較小。行政手段確實短期效果明顯,立竿見影,但是它很有可能引發新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更多地依靠市場手段去產能、處置僵尸企業。
第四,主要依靠法治和標準來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因為只有法治、標準是比較公平、透明的,是各方面都比較認可的方式,后遺癥也比較少。
第五,要循序漸進地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一定要認識到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是一個過程,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因為它確實很復雜,是累積了一二十年的問題,現在想一下子解決是不現實的。因此,要有耐心,穩打穩扎地解決問題。
第六,要將淘汰化解存量問題和培育增量結合起來。如果只是一味地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整個經濟可能受不了。也就是說,在去產能、淘汰僵尸企業的過程中,還要同步地、協調地培育增量,以減輕對整個經濟的沖擊?!豆澞芘c環?!?/span>